剧情简介

1921影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为核心事件,聚焦13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在上海突破国际势力监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建党使命的历史瞬间。

​​核心剧情​​
​​时代背景与人物集结​​
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势动荡。陈独秀(陈坤饰)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李大钊(李晨饰)设法营救,并与狱中陈独秀商定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
毛泽东(刘昊然饰)、李达(黄轩饰)、王会悟(倪妮饰)等来自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的青年才俊,因共同的救国理想汇聚上海,筹备建党事宜。
​​建党筹备与危机应对​​
李达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建党纲领展开激烈讨论,坚持“百姓”改称“人民”,强调“人民是主人”的革命理念。
会议前夕,法租界巡捕房突袭会场,代表们紧急转移至嘉兴南湖游船,王会悟在船头放哨,最终完成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革命火种的延续​​
影片结尾展现工人运动兴起,毛泽东、何叔衡等代表投身工农斗争,呼应“劳工神圣”的呐喊,为后续革命浪潮埋下伏笔。

1921影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为核心事件,聚焦13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在上海突破国际势力监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建党使命的历史瞬间。 ​​核心剧情​​ ​​时代背景与人物集结​​ 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势动荡。陈独秀(陈坤饰)因散发《北京市民...(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20)
​​“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陈独秀狱中对李大钊)
​​意义​​:展现革命者的生死抉择,将个人安危与国家命运对立,凸显信仰的纯粹性。此台词成为全片精神内核的浓缩。
​​“百姓是泛指,人民才是主人。”​​(李达与印刷工人争论“人民”一词)
​​意义​​:通过词汇修订的细节,揭示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党初心,批判旧社会权力结构的虚伪性。
​​“我们无法选择国家与家庭,但可以选择理想,为真理献身,即便一无所获,也值得!”​​(青年毛泽东)
​​意义​​:诠释革命理想主义,呼应毛泽东从书生到革命者的转变,强调信仰超越个人得失的力量。
​​“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是无比珍贵的第一次,是激荡人心的第一次!”​​(李达)
​​意义​​:强调中共一大作为“开天辟地”事件的历史独特性,赋予影片史诗般的庄严感。
​​“劳工神圣!工人阶级万岁!”​​(代表们高呼口号)
​​意义​​:打破传统革命叙事中的精英视角,突出工人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建党初期的阶级觉醒。
“想起当年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约二十一条的事情,那个时候我组织救国团抵制日货,把日本制造的东西成堆的烧掉,我冲在第一个,但是在我划着火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火柴是日本制造的,你知道我当时什么感觉吗?我完全懵了,脑子一片空白,特别绝望!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多悲哀啊。”
台词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国家工业的落后与民族危机,表达了对国家独立与自强的渴望。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强调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了革命先辈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引用《共产党宣言》名句,宣告革命的目标与理想,激励无数人为之奋斗。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致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以诗意的语言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信仰,成为影片的标志性台词,引发观众共鸣。
“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
简洁有力地展现了革命先辈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

2对“1921”的想法

  1. 佳怡 2025年5月14日
    《1921》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情片,更是一部关于青春、理想与信仰的赞歌。它以生动的影像还原了历史的宏大现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革命先辈的立体形象,以创新的叙事结构...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5月14日
    ​​奖项认可​​:获第3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鹤奖”、第30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年度华语电影十佳”。 ​​教育价值​​:作为党史教育素材进入校园,通过IMAX...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