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主要讲述了在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陕北,与刘少奇、朱德在河北会合,共同筹划战略决战。东北战场上,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已发展为百万大军,但林彪主张先攻长春以求稳,毛泽东则坚持南下直取锦州,切断国民党军退路。
经多次沟通,林彪最终采纳毛泽东意见,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战役分为关键阶段:
塔山阻击战:解放军以顽强防守阻敌增援,林彪下令“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攻克锦州:10月14日,东野主力31小时攻克锦州,关门打狗之势形成。
解放长春:郑洞国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沈阳战役:廖耀湘兵团西进失败,沈阳、营口相继解放,东北全境解放。
此役全歼国民党军47万人,为解放全国奠定关键基础。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主要讲述了在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陕北,与刘少奇、朱德在河北会合,共同筹划战略决战。东北战场上,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已发展为百万大军,但林彪主张先攻长春以求稳,毛泽东则坚持南下直取锦州,切断国民党军退路。 经多次沟通,林彪最终...(展开全部)
林彪的战略决断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
(详细部署六路纵队任务,展现其雷霆决断与全局思维。)
“问题是我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
(比喻战前对敌情的复杂预判,体现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塔山阻击战中,林彪强调阵地存亡高于一切,凸显战役关键点的重要性。)
国民党高层的矛盾与无奈
卫立煌评价蒋介石:
“兵法上说,勿以军重而轻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这三个‘勿’字,总统全占啦。”
(讽刺蒋介石独断专行,揭示国民党战略失误的根源。)
廖耀湘感叹战争:
“战争不是调教好的一匹马,任人驾驭。”
(表达对战争失控的无力感,暗示国民党军事指挥的僵化。)
战场细节的诗意描写
“古城锦州竟这样痛快淋漓地在做一次火浴……”
(以“火浴”比喻战役的壮烈,赋予历史场景史诗感。)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
林彪在专列上指挥作战的经典场景,展现其军事部署的严谨性。
“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强调塔山防线对战役全局的决定性作用,凸显战况的紧迫性。
“蒋介石:林彪不过是黄埔四期生,你是一期的!”
揭露国民党内部权力倾轧与战略短视。
“战争不是调教好的一匹马,任人驾驭。”
杜聿明对蒋介石盲目指挥的暗讽。
1对“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