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白城恶魔》​​(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是改编自埃里克·拉森同名非虚构小说的影视项目,原计划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视剧,后因制作调整暂未以电影形式公映。
​​背景设定​​:
1893年,芝加哥举办世界哥伦布博览会(“白城”),这座象征工业文明辉煌的白色建筑群与城市边缘的“杀人城堡”形成鲜明对比。

​​双线叙事​​:

​​光明线:白城建造​​
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带领团队克服技术难题,建造摩天轮、玻璃穹顶等标志性建筑,展现人类对进步与美的追求。
​​黑暗线:恶魔旅馆​​
连环杀手H.H.霍姆斯(Herman Webster Mudgett,化名“博士”)以世博会为掩护,建造布满毒气室、密道、焚尸炉的“世博旅馆”,诱骗并杀害约200名年轻女性,贩卖尸体牟利。
​​核心冲突​​:

霍姆斯利用世博会人流实施犯罪,而警方与社会的漠视(如底层劳工死亡无人关注)纵容其暴行。
伯纳姆与霍姆斯代表两种“现代性”:前者追求秩序与荣耀,后者暴露贪婪与疯狂。

《白城恶魔》​​(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是改编自埃里克·拉森同名非虚构小说的影视项目,原计划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视剧,后因制作调整暂未以电影形式公映。 ​​背景设定​​: 1893年,芝加哥举办世界哥伦布博览会(“白城”),这座象征工业...(展开全部)


(注:因影视化尚未完成,台词基于小说与剧集预告推测)
​​“芝加哥需要一场梦,而我可以造梦。”​​(伯纳姆)
​​意义​​:体现镀金时代对“美国梦”的盲目崇拜,与霍姆斯的“恶魔之梦”形成对照。
​​“我不过是替上帝收回无用的肉体。”​​(霍姆斯被捕后)
​​意义​​:扭曲宗教话语为暴行开脱,暗示资本主义社会将人异化为工具的荒诞。
​​“白城越闪耀,阴影就越深邃。”​​(旁白)
​​意义​​:直指文明与野蛮的共生关系,批判工业革命时期道德沦丧。
人性警示:
“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忘记了背后的危机。”
(暗喻世博会的光鲜背后,贺姆斯的罪行正悄然蔓延。)
道德沦丧:
“善良往往意味着牺牲,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
(贺姆斯以“医生”身份行恶,讽刺职业光环下的道德败坏。)
命运讽刺:
“都说算命的事不靠谱,但拿到下下签时,你会更加谨慎;拿到上上签时,你会感到开心。”
(受害者对世博会的憧憬与贺姆斯的精心算计形成残酷对比。)
罪恶本质:
“信仰不是神,而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信仰来拯救自己。”
(贺姆斯利用宗教与科学伪装自己,揭示罪恶对信仰的扭曲。)

2对“白城恶魔 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的想法

  1. 佳琦 2025年4月20日
    《白城恶魔》以血淋淋的真实案件,叩问人性底线与文明代价。它提醒我们:恶魔从不藏身地狱,而往往披着“进步”的皮囊,潜伏在人群之中。
  2. 佳怡 2025年4月20日
    《白城恶魔》通过历史惊悚题材,剖开“美国梦”的华丽外衣,揭示文明进程中难以祛除的暴力基因。尽管影视化进程波折,但其对人性、制度与时代的深刻叩问,已使其成为剖析1...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