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跨过鸭绿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于2021年12月17日上映。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全景式展现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全程,从中央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到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完整呈现东西两线五次战役、30余场经典战斗(如长津湖、上甘岭)及《朝鲜停战协定》签署过程。

​​核心情节​​

​​战前博弈与决策出征​​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威胁中国东北边境。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通过国际形势分析,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临危受命率志愿军入朝,首战两水洞告捷,但三十八军因贻误战机被痛批,后于第二次战役雪耻获“万岁军”称号。
​​五次战役与关键转折​​
​​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彭德怀审时度势主动撤军,展现战略智慧。
​​上甘岭战役​​:43天血战坚守阵地,黄继光、孙占元等英雄事迹震撼人心。
​​铁原阻击战​​:傅崇碧率63军死守防线,为志愿军赢得战略喘息。
​​谈判与胜利​​
双方边打边谈,经历板门店谈判僵局、李奇微“摊牌行动”等波折。最终在斯大林逝世后国际局势变化下,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实现“以战止战”。

《跨过鸭绿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于2021年12月17日上映。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全景式展现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全程,从中央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到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完整呈现东西两线五次战役、30余场经典战斗(如长津湖、上甘岭)及《朝鲜停战...(展开全部)


​​“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陪他打多久,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投降为止!”​​
​​场景​​: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表明抗美决心。
​​意义​​:体现新中国维护主权、不畏强权的坚定立场,奠定全片精神内核。
​​“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这‘气’就是战斗精神!”​​
​​场景​​:彭德怀总结长津湖战役胜利原因。
​​意义​​:对比中美物质与精神差距,强调信仰与意志的制胜力量。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场景​​:毛泽东向斯大林解释出兵必要性。
​​意义​​:揭示抗美援朝的深远战略价值——打破霸权威胁,赢得长期和平。
​​“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不能后退一步!”​​
​​场景​​:黄继光堵枪眼前呐喊。
​​意义​​:具象化志愿军“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强化家国情怀共鸣。
​​“十五军流血不流泪!”​​
​​场景​​:秦基伟动员上甘岭守军。
​​意义​​:展现部队铁血纪律与牺牲精神,成为“英雄集体”的精神图腾。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
战略决策的凝练表达,揭示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生存发展的深远意义。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
志愿军用胜利宣告旧时代殖民秩序的终结,彰显新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誓言,成为志愿军精神图腾。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于树昌
通信兵于树昌在战斗中呼叫炮火覆盖自身阵地,展现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我们不仅在跟美军战,还在跟老天爷战啊!”——邓华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的感慨,既是对战场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志愿军战斗意志的礼赞。

2对“跨过鸭绿江”的想法

  1. 佳怡 2025年4月30日
    《跨过鸭绿江》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镜,映照出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与精神伟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信仰的坚定。正如影片结尾的镜头——志愿军战...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4月30日
    《跨过鸭绿江》以史诗级叙事重构抗美援朝历史,既是一部献给英雄的赞歌,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其通过艺术与历史的交融,让观众在血与火的故事中读懂“尊严只在剑...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