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东京审判》(2006年上映)由高群书执导,刘松仁、曾江、英达等主演,聚焦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影片以中国法官梅汝璈(刘松仁饰)和检察官倪征燠(英达饰)为核心,展现中国代表团在审判中据理力争、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过程:

​​审判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11国法官组成法庭,梅汝璈临危受命赴东京。庭审中,战犯大川周明装疯逃脱,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拒不认罪,甚至污蔑中国“侵略”。
​​关键交锋​​:中国团队通过铁证(如溥仪证词、日本元老日记)驳倒战犯狡辩。例如,倪征燠以板垣征四郎被天皇谴责的日记迫使其低头,东条英机最终承认“侵略”并称“若无中国抵抗,日本或统治世界”。
​​结局​​:量刑阶段,梅汝璈以“一票险胜”推动七名战犯伏法,但1978年东条英机等战犯牌位被移入靖国神社,留下历史争议。
影片穿插日本家庭视角:记者肖楠(朱孝天饰)与日本同学和田芳子的爱情因战争破裂,芳子一家在战败后陷入信仰崩塌,北野雄一(日本军人)因仇恨杀害亲人,最终被肖楠终结暴行,象征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

《东京审判》(2006年上映)由高群书执导,刘松仁、曾江、英达等主演,聚焦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影片以中国法官梅汝璈(刘松仁饰)和检察官倪征燠(英达饰)为核心,展现中国代表团在审判中据理力争、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过程: ​​审判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11国法官组成法...(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20)
​​“中国是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的国家,它应有的席位,竟然降低到了一贯只知道向日本投降的英国之下,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意义​​:梅汝璈争取法官席位的抗争,体现中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定立场,揭露大国博弈下弱国的艰难处境。
​​“文明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可假设人的生命都被无情地消逝,那文明还从何谈起呢?”​​
​​意义​​:直指战争对文明的践踏,强调生命权高于抽象正义,呼应影片反战核心。
​​“死刑是什么?死刑是法律对犯罪最严肃的处治!日本杀了那么多人,若不处刑,谁敢保证他们不再侵略?”​​
​​意义​​:倪征燠驳斥“不处死刑”论,阐明审判的威慑意义,警示历史教训的必要性。
​​“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会招致未来的灾祸。”​​
​​意义​​:梅汝璈的总结,呼吁铭记历史而非复仇,强调历史真相对和平的基石作用。
​​“请你们以公正之心,以善良之名,以人类之愿,进行审判。”​​
​​意义​​:肖楠对法庭的呼吁,超越民族仇恨,指向普世价值的司法公正。
“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梅汝璈在法庭上的陈词,体现中国代表团对历史正义的坚守,拒绝将民族仇恨简化为报复,而是以法律与文明为武器。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人性的光辉。”
面对印度法官“文明审判”的质疑,梅汝璈以此回应,强调对战犯的严惩是对人类底线的捍卫。
“如果法律不给日本侵略者以应有的惩罚,谁还愿意相信法律的尊严?”
向哲浚的质问,直指审判的核心意义——通过法律程序确立战后国际秩序,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虽非直接台词,但影片通过中国代表团在列强环伺中争取权益的艰难,隐喻“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
“死,容易;活着,反而更难。”
溥仪的证词,揭露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摧残,从“傀儡皇帝”到战犯证人的转变,折射历史的荒诞与沉重。

2对“东京审判”的想法

  1. 佳琦 2025年5月21日
    奖项与口碑​​:获第26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豆瓣评分7.5,被赞“中国首部国际法庭题材佳作”。 ​​争议与局限​​:部分情节简化(如乙级战犯未提及),但整体以严... 展开全部
  2. 佳怡 2025年5月21日
    导演高群书以冷峻的镜头语言,营造法庭的压抑氛围。黑白画面与彩色回忆的交替,象征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演员表现:刘松仁通过内敛的表演,塑造梅汝璈“儒雅而刚毅”的知识...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