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杨善洲》电影是由董玲执导,李雪健、陶虹、奚美娟等主演的传记电影,于2011年7月19日上映。影片以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原型,讲述了他退休后放弃省城安逸生活,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将荒山变为绿洲的感人事迹。

​​主线剧情​​:
​​在职奉献​​:杨善洲在任期间带领保山人民抗旱救灾,但因生态破坏导致农业脆弱。他意识到“改变环境势在必行”,退休后主动请缨上山种树,承诺“还子孙青山绿水”。
​​种树艰辛​​:面对毒草侵袭、果苗劣质等挫折,杨善洲带领林场职工捡果核育苗,甚至上街捡垃圾筹款。期间与女儿因民办教师指标问题产生矛盾,二女儿因长期分居和父亲“不公”产生隔阂。
​​传承与和解​​:杨善洲将林场交给青年周波,并说服村民支持教育。2010年云南大旱,大亮山护佑保山免受灾害,印证其生态贡献。最终,他在病逝前将骨灰分葬于革命起点、大亮山雪松下和妻旁,完成生命闭环。

《杨善洲》电影是由董玲执导,李雪健、陶虹、奚美娟等主演的传记电影,于2011年7月19日上映。影片以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原型,讲述了他退休后放弃省城安逸生活,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将荒山变为绿洲的感人事迹。 ​​主线剧情​​: ​​在职奉献​​:杨善洲在任期间带领保山人民抗旱救灾,但...(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22)
信仰之音的平凡震撼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场景:杨善洲在植树动员会上对干部们的告诫。
深意:这句台词直指干部作风问题,以“盆景”与“雪松”的对比,批判形式主义,呼吁深入群众。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办实事。”
背景:面对家人埋怨,杨善洲在简陋茅屋中自问自答。
隐喻:将“办实事”升华为生命意义,暗示共产党员的初心不应被私欲玷污。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亏欠子孙后代的债啊!”
语境:杨善洲在荒山上眺望,对助手感慨生态破坏之痛。
功能:以“生态债”概念唤醒环保意识,呼应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价值观。
“我死后,就把我埋在这片林子里,我要看着它长大。”
场景:杨善洲病重时对家人的嘱托,这句台词以画外音形式出现。
深意:将生命与林场融为一体,体现“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成为全片情感高潮。
​“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
杨善洲在动员群众种树时强调党的根基,体现其公仆本色。
​​“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
面对退休质疑,他以誓言回应,展现共产党员的终身使命感。
​​“我死了以后,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扔在清平洞(革命起点),一份埋在大亮山雪松下,最后一份和你们妈妈葬在一起。”​​
临终遗言将个人生命与信仰、家庭、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全片泪点。
​​关键场景​​:
​​雪松盆景与中国地图​​:杨善洲离任时仅带走这两件物品,象征其清廉与家国情怀。
​​片尾《好大一棵树》​​:歌曲呼应主题,歌词“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成为杨善洲精神的诗意注解。

2对“杨善洲电影”的想法

  1. 佳琦 2025年5月23日
    雪松长青的精神丰碑 《杨善洲》以近乎虔诚的笔触,将一位退休干部的信仰长征镌刻于光影之中。它不仅是一部传记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奉献与生态的哲学报告。杨善洲的每一... 展开全部
  2. 佳怡 2025年5月23日
    现实意义​​ ​​基层治理启示​​:杨善洲用“山林入股”动员群众,体现参与式治理;其“捡果核育苗”的务实,批判形式主义。 ​​廉政教育范本​​:影片入选建党百年...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