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茶馆》(1982年电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的剧情/历史片,由谢添执导,改编自老舍同名经典话剧,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线索,串联起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时代的近50年社会变迁,展现了各阶层人物的苦难与挣扎。第一幕:清末(1898年初秋)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聚集于此。掌柜王利发精明能干,努力维持茶馆生意;旗人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特务抓捕,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实业家秦仲义雄心勃勃,提出“实业救国”,主张开工厂、搞维新;庞太监则在茶馆中耀武扬威,显示出宫廷内部的权势压迫。
第二幕:民国初年(军阀混战)
茶馆因动荡的社会环境逐渐衰落,王利发为求生计不断“改良”(添评书、换女招待),但仍难以摆脱困境。常四爷出狱后以卖菜为生,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秦仲义的工厂被军阀强行霸占,实业救国梦破灭;松二爷饿死街头,反映出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悲惨遭遇。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茶馆破败不堪,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王利发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维持,茶馆最终被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霸占,他绝望上吊自杀。常四爷、秦仲义再次相遇,三人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纸钱,象征着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茶馆》(1982年电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的剧情/历史片,由谢添执导,改编自老舍同名经典话剧,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线索,串联起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时代的近50年社会变迁,展现了各阶层人物的苦难与挣扎。...(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15)
纠错 补充反馈
电影保留了老舍话剧的语言精髓,台词充满京味儿与时代烙印,深刻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与社会现实:
常四爷(第一幕):“我看这大清国,是要完呐!”
—— 直接点出清王朝的腐朽,成为贯穿全片的谶语。
王利发(第一幕):“我按着太爷爷的法子开茶馆,可如今这年月,不改良不行啊!”
—— 体现了小生意人在时代缝隙中求生存的无奈与挣扎。
秦仲义(第二幕):“我没变,可世道变了!”
—— 道尽了实业家对理想的幻灭,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无力感。
王利发(第三幕):“我没变,可这茶馆,终究还是没了。”
—— 总结了一生的辛酸,象征着旧时代的彻底崩塌。
松二爷(第二幕):“我饿着,也不能让鸟儿饿着。”
—— 刻画了旗人“铁杆庄稼”思想下的迂腐与可怜。
补充说明
电影特色:谢添导演保留了话剧的灵魂,通过茶馆里的群戏(提笼架鸟、讨价还价、偷偷议论国事),将小人物的一举一动融入时代背景,展现了“茶馆是小社会,社会是大茶馆”的主题。
获奖情况:1983年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2022年获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奖。
这部电影通过“裕泰茶馆”这一微观视角,浓缩了近半个世纪的旧中国历史,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