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主要讲述了在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新阶段。华东野战军(华野)与中原野战军(中野)联合作战,发起淮海战役,目标全歼国民党军主力。
战役发起:11月6日,华野包围黄伯韬兵团,中野攻占宿县,切断徐州退路。
关键战役:
全歼黄伯韬: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被围歼于碾庄,黄伯韬毙命。
围困黄维、杜聿明: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于双堆集;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南逃,被华野追击包围于陈官庄。
战役收尾:1949年1月10日,华野发起总攻,全歼杜聿明集团,杜聿明被俘,邱清泉击毙。
此役历时65天,解放军以60万对80万,歼敌55万余人,解放长江以北,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主要讲述了在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新阶段。华东野战军(华野)与中原野战军(中野)联合作战,发起淮海战役,目标全歼国民党军主力。 战役发起:11月6日,华野包围黄伯韬兵团,中野攻占宿县,切断徐州退路。 关键战役: 全歼黄伯韬: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被围...(展开全部)
战略决心与博弈
毛泽东:
“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展现必胜决心,以弱胜强的战略自信。)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
(揭示战略决战的残酷性与历史必然性。)
蒋介石:
“无论怎么样,会战兵力是以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盲目乐观,暴露国民党战略误判。)
“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历史感慨暗含对战场重要性的认知,但无力回天。)
战术指挥与战役智慧
刘伯承:
“蒋介石把中原兵力部署为常山之蛇,我们夹住蛇头(黄伯韬),揪住蛇尾(黄维),拦腰一刀攻取宿县,孤立徐州。”
(形象比喻战役部署,体现“分割包围”战术思想。)
陈毅: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强调人民支前的关键作用,体现军民团结。)
人物性格与战场细节
杜聿明评价蒋介石:
“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
(揭露国民党指挥体系的混乱与蒋介石干预之弊。)
黄维的军事教条:
“不合于局不可以出阵,不合于阵不可以近战,不合于战不可以决胜。”
(僵化战术思维,导致战场被动。)
国际视角与历史评价
巴达维(外国顾问):
“主力会战不是为次要目的的一般战役,而是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决斗。”
(第三方视角点明战役的决战性质。)
“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毛泽东以“夹生饭”比喻敌我兵力悬殊的困境,展现破釜沉舟的决心。
“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刘伯承形象描述战术:围歼黄维兵团(吃)、牵制杜聿明集团(夹)、监视李延年兵团(看)。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强调人民群众支前的关键作用,543万民工用小车、担架保障后勤。
“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
杜聿明痛批蒋介石越级指挥的乱象,揭示国民党内部指挥混乱。
“中华秋海棠叶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
蒋介石借古喻今,哀叹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1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