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以1947年解放战争为背景,聚焦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转折点,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危局中扭转战局的壮烈历程。
延安失守与战略抉择
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中共中央被迫撤离。毛泽东提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黄河天险,挺进中原,形成“品”字形战略格局。
鲁西南鏖战
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连续发起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歼灭国民党整编第66师等精锐部队。面对敌军35万大军的围剿和暴雨洪水的双重威胁,刘邓果断决定放弃重装备,轻装向大别山挺进。
黄泛区生死行军
部队在黄泛区(泥泞沼泽地带)艰难跋涉,遭遇敌机轰炸和饥饿疾病,非战斗减员严重。邓小平提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最终突破封锁,于8月抵达大别山区。
大别山根据地建设
刘邓大军面临国民党反扑和群众疑虑的双重挑战。通过纪律整顿、剿匪安民和灵活战术(如小规模歼灭战),逐步赢得民心,建立稳固根据地,牵制国民党主力,为全国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奠定基础。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以1947年解放战争为背景,聚焦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转折点,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危局中扭转战局的壮烈历程。 延安失守与战略抉择 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中共中央被迫撤离。毛泽东提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展开全部)
“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
邓政委在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揭示了解放战争时期争取民心的重要性。面对大别山群众因历史创伤对革命队伍的怀疑,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支持对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
“今天我们放弃这些重武器,是为了明天更大的胜利!”
刘伯承司令员在炸毁榴弹炮、野炮等重型装备时的台词,体现了我军轻装前进、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决心。
“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邓大军在汝河遭遇敌军围堵时,邓小平政委的战前动员令,成为鼓舞士气的经典口号。
1对“大转折——挺进大别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