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第三度嫌疑人》(三度目の殺人)是由是枝裕和执导并编剧,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主演的犯罪悬疑电影,于2017年9月5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2018年3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真实司法案例,通过律师与嫌疑人之间反复推敲的证词,探讨法律程序与人性真相的冲突。该片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6项大奖,豆瓣评分7.3,被誉为“是枝裕和式社会派推理的巅峰之作”。

​​剧情梗概​​
​​案件初现与辩护困境​​
律师重盛朋章(福山雅治饰)接手杀人焚尸案,被告三隅高司(役所广司饰)已有多次杀人前科,却对作案动机闪烁其词。首次供述称因被工厂社长解雇而冲动杀人,但细节矛盾;第二次改口称受社长妻子美津江(齐藤由贵饰)指使,以掩盖其丈夫贪污;第三次则全盘否认杀人,声称自己只是“替罪羊”。重盛从追求“减刑策略”转向探寻真相,却发现案件牵扯出被害者女儿咲江(广濑铃饰)被父亲性侵的隐秘。
​​真相迷雾与人性博弈​​
重盛通过走访三隅的邻居、前同事,发现三隅对咲江表现出异常关怀,甚至像对待亲生女儿。咲江则指控父亲长期性侵,并暗示三隅为保护自己而杀人。与此同时,美津江与工厂员工的利益勾结逐渐浮出水面:工厂以次充好,美津江通过保险欺诈掩盖真相。随着庭审推进,法官、检察官与律师形成“铁三角”,仅关注程序正义,对三隅的反复供词漠然处之。
​​结局:十字路口的审判​​
三隅最终翻供称“从未杀人”,法庭因证据不足判处其死刑。重盛在结案后目睹三隅在监狱中凝视窗外十字路口,恍然领悟“真相如同盲人摸象”——律师、法官、证人各执一词,正义不过是权力与偏见的遮羞布。片尾字幕显示“日本每年约3000起冤案”,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司法体制的集体困境。

《第三度嫌疑人》(三度目の殺人)是由是枝裕和执导并编剧,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主演的犯罪悬疑电影,于2017年9月5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2018年3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真实司法案例,通过律师与嫌疑人之间反复推敲的证词,探讨法律程序与人性真相的冲突。该片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21)
​​“律师不是交朋友,不需要理解和共鸣。”​​
——重盛对助手的告诫,揭示法律职业的冷漠本质,成为全片核心哲学命题。
​​“付房租是件很开心的事……因为监狱是不需要房租的。”​​
——三隅对牢狱生活的讽刺,暗喻司法系统对底层人的吞噬。
​​“谁都不说实话,包括我在内。”​​
——美津江在法庭上的自白,直指社会信任崩塌的危机。
​​“十字路口,有人选择制裁,有人选择沉默。”​​
——重盛目睹三隅凝视十字路口时的独白,隐喻个体在体制洪流中的无力。
​​“你以为法庭是寻找真相的地方?不,这里是表演正义的舞台。”​​
——检察官对重盛的嘲讽,揭露司法程序的形式主义。
影片台词以哲思消解悬疑,以质疑对抗宿命,部分经典台词包括:
“和人的意志无关,生命被挑选着……不经过人的同意,人就被这样生出来,然后不明不白地被夺去生命什么的。”
——重盛的独白,以宿命论消解法律的绝对性。这句台词暗示生命的偶然与脆弱,批判司法对生命的机械化裁决。
“由谁决定?……一群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了吗?”
——重盛在法庭上的质问,直指死刑制度的伦理困境。这句台词揭示法律与道德的割裂,呼应影片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盲人摸象”般的故事,真相如何已不再是重点。
——是枝裕和的创作理念,以东方哲学消解真相的绝对性。这句台词暗示真相的相对性,呼应影片三次供词反转的叙事策略。
“我是空的容器,你们想装什么都可以。”
——三隅的自我比喻,以虚无主义对抗司法审判。这句台词揭示犯罪嫌疑人作为“客体”的困境,批判司法体系对个体的物化。
“金丝雀来了吗?”
——三隅在狱中的提问,以诗意语言隐喻自由与囚禁。这句台词成为三隅人性复杂性的注脚:他既可以是冷血杀手,也可以是怜悯生命的囚徒。

2对“第三度嫌疑人 三度目の殺人”的想法

  1. 佳乐 2025年5月17日
    《第三度嫌疑人》以悬疑类型片为壳,包裹哲学思辨的内核。它不提供答案,只留问题:当真相成为罗生门,当法律沦为权力游戏,我们该如何守护正义?重盛的质问,或许是最现实...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5月17日
    ​​奖项与影响​​: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推动日本修订《刑事诉讼法》,强化证人保护; ​​争议焦点​​:部分观众批评“节奏缓慢”...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