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由大卫·O·拉塞尔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玛格特·罗比、约翰·大卫·华盛顿主演的历史悬疑喜剧片,于2022年10月7日上映。影片以1930年代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虚构了一场涉及权贵阴谋的凶杀案,通过三位主角的冒险与纠葛,探讨权力、自由与人性的复杂关系。尽管集结全明星阵容,但影片因叙事混乱、风格割裂遭遇口碑与票房双扑街,豆瓣评分仅5.9分。

​​剧情梗概​​
​​战火中的友谊(1918年)​​
一战退伍军人伯特(克里斯蒂安·贝尔饰)与哈罗德(约翰·大卫·华盛顿饰)在法国战场重伤,被护士瓦莱丽(玛格特·罗比饰)救下。三人结下深厚友谊,在阿姆斯特丹度过短暂美好时光后分道扬镳。
​​纽约凶案疑云(1933年)​​
多年后,伯特成为整容医生,哈罗德晋升律师。两人卷入老将军离奇死亡案,被诬陷为凶手。调查中,他们发现案件与华尔街政变阴谋有关——权贵企图颠覆政府建立法西斯政权,而死者掌握关键证据。
​​真相与救赎​​
三人重聚后,瓦莱丽被曝出身世显赫,与阴谋集团存在关联。最终,他们揭露政变计划却未能阻止悲剧,伯特在停战协议签署现场被狙击,象征理想主义的破灭。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由大卫·O·拉塞尔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玛格特·罗比、约翰·大卫·华盛顿主演的历史悬疑喜剧片,于2022年10月7日上映。影片以1930年代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虚构了一场涉及权贵阴谋的凶杀案,通过三位主角的冒险与纠葛,探讨权力、自由与人性的复杂关系。尽管...(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19)
​​“我们像坐在坟墓里,只等着被埋葬。”​​
——伯特对战争后遗症的控诉,隐喻战后精神创伤的不可逆性。
​​“行吧!所有东西都扎堆在一块儿了!”​​
——伯特目睹纽约权贵聚会时的讽刺,揭露社会阶层的荒诞聚合。
​​“这是你的国家。别让大人物把它抢走。”​​
——政变头目对民众的洗脑台词,直指民主制度被资本操控的危机。
​​“爱是唯一无法被殖民的东西。”​​
——瓦莱丽与伯特的对话,强调情感在权力游戏中的反抗意义。
​​“他们不需要上帝,他们需要的是水。”​​
——暗讽华尔街资本对民众精神空虚的漠视,呼应影片对物质主义的批判。
影片台词以黑色幽默消解历史的沉重感,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三个加起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关于创伤、谎言和止痛药。”
——瓦莱丽对三人组关系的自嘲式总结,既点明他们各自背负的战争创伤(伯尔的PTSD、哈罗德的酗酒、瓦莱丽的失眠),也暗示他们将用“非常规手段”破解谜局。
“在阿姆斯特丹,我们发誓不伤害彼此;在1933年,我们得发誓不伤害这个国家。”
——伯尔的台词,将个人情谊升华为家国担当。面对纳粹渗透的危机,三人组选择从“守护彼此”转向“守护正义”,展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
“历史是由谎言写成的,但我们得让它成为真相。”
——哈罗德在法庭上的雄辩,以荒诞逻辑消解历史的严肃性。这句台词暗示影片对“官方叙事”的质疑,呼应三人组揭露阴谋、改写历史结局的行动。
“有时候,最好的防御就是一场荒谬的进攻。”
——瓦莱丽的台词,以黑色幽默概括三人组的破局策略。他们通过伪造证据、制造混乱等“荒谬手段”,最终让真相浮出水面。

3对“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的想法

  1. 佳怡 2025年5月17日
    《阿姆斯特丹》以悬疑喜剧为壳,包裹历史批判的内核。它不提供答案,只留问题:当正义被谎言掩盖,当真相成为权力游戏,我们该如何守护底线?三人组的抗争,或许是最现实的...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5月17日
    《阿姆斯特丹》是一部充满野心的失败之作,其豪华卡司与历史野心未能弥补叙事混乱与风格割裂。然而,影片对权力异化、个体挣扎的探讨仍具现实意义,尤其在民粹主义抬头的当... 展开全部
  3. 佳乐 2025年5月17日
    ​​负面反馈​​: 烂番茄新鲜度33%,Metacritic评分48,被批“明星堆砌的无厘头闹剧”; 剧情逻辑漏洞多(如凶手动机牵强),演员表演夸张(如罗比的角...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