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电影《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2023年)是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史诗犯罪剧情片,改编自大卫·格雷恩同名非虚构著作,聚焦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1920年代俄克拉荷马州奥塞奇族(Osage Nation)原住民的连环谋杀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罗伯特·德尼罗、莉莉·格拉斯通主演。
背景:
1920年代,奥塞奇族因石油开采成为美国最富有的原住民部落。然而,部落成员接连离奇死亡,联邦调查局介入后发现,凶手竟是白人殖民者与内奸勾结的系统性阴谋。:血色石油与历史的沉默
剧情脉络:血色石油与种族阴谋
电影《花月杀手》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改编自大卫·格兰的同名非虚构著作,讲述20世纪20年代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族原住民因石油资源遭白人殖民者系统性掠夺和谋杀的黑暗历史:
石油诅咒:奥色治族因土地下的石油暴富,却成为白人觊觎的对象。
连环谋杀:数十起原住民离奇死亡事件背后,是白人精英(包括当地权贵、医生、执法者)精心策划的阴谋。
司法介入:联邦调查局成立并介入案件,最终揭露真相,但正义之路漫长而艰难。
电影《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2023年)是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史诗犯罪剧情片,改编自大卫·格雷恩同名非虚构著作,聚焦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1920年代俄克拉荷马州奥塞奇族(Osage Nation)原住民的连环谋杀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16)
纠错 补充反馈
“石油流进他们的口袋,鲜血渗进我们的土地。”
——奥塞奇族长老的控诉,直指资本主义与殖民暴力的共生关系。
“白人永远不会明白,土地不是商品,而是我们的母亲。”
——丽兹对土地伦理的诠释,对比西方物化自然的价值观。
“我花了30年学会说英语,却要用一辈子忘记。”
——安娜布朗的独白,揭露文化灭绝的残酷性。
“法律是白人的工具,正义是他们的谎言。”
——律师对司法腐败的尖锐讽刺,呼应美国系统性种族主义历史。
“你能在白色的月光下,找到杀人的花朵吗?”
潜在台词:奥色治谚语贯穿全片,质问繁荣背后的暴力,暗示真相隐藏于表象之下,挑战观众对“文明”与“野蛮”的固有认知。
“我们来了,我们不会离开。你要么加入我们,要么离开。”
殖民逻辑: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威廉·哈尔的台词,暴露白人殖民者的霸权思维,将掠夺与同化合理化。
“不要做让你后悔一辈子的事。”
道德困境:威廉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厄内斯特的威胁,体现利益与良知的冲突,映射个体在结构性邪恶中的挣扎。
“我的祖先在你们搭着臭船抵达之前,过着自由的生活。”
历史批判:角色对殖民历史的控诉,强调原住民文化的尊严与被剥夺的痛苦。
种族主义与殖民暴力
展开全部系统性压迫:影片揭露美国原住民遭受的系统性压迫,批判白人至上主义与贪婪催生的“种族清洗”。
历史叙事:结尾打破第四面墙,以广播剧形式的现代转场,暗示历史叙事的权力始终掌握在胜利者手中,而《花月杀手》试图为沉默者发声。
权力腐败
制度共谋:政府、法律与宗教被利用来掩盖罪行,暴露司法与政府的腐败。
伪善面具: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威廉·哈尔象征白人精英如何利用公共形象掩盖罪行,其伪善与操控欲让邪恶更具渗透性。
人性堕落
道德困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厄内斯特在利益与良知间的挣扎,映射个体在结构性邪恶中的复杂处境。
群体疯狂:影片展现的集体贪婪与暴力,揭示人性在利益驱动下的堕落。
历史创伤的当代回响
影片揭露1920年代奥塞奇族大屠杀的真相:约200名原住民被白人杀害,其土地被掠夺。这一事件是美国“印第安人清除计划”的缩影,影片通过档案影像与口述历史的穿插,迫使观众直面被主流叙事掩盖的种族罪行。
资本主义与殖民暴力的共谋
资源掠夺:石油资本与白人殖民者勾结,将原住民土地异化为商品;
文化灭绝:通过谋杀、同化政策摧毁原住民语言与信仰,如奥塞奇族传统舞蹈被禁止。
原住民抵抗的史诗性
个体觉醒:丽兹从顺从的白人妻子转变为文化守护者,象征原住民身份认同的重建;
集体记忆:影片以奥塞奇族歌谣贯穿始终,强调口述历史对抗遗忘的韧性。
马丁·斯科塞斯的作者印记
暴力美学:慢镜头呈现谋杀过程(如安娜溺毙在石油池中),将残酷现实升华为美学符号;
宗教隐喻:伯克哈特的伪善布道与原住民的太阳舞仪式形成对照,批判基督教殖民的虚伪性。
叙事结构的突破
采用双线叙事:现实线(1920年代谋杀案调查)与回忆线(丽兹的童年创伤),通过石油钻井机的轰鸣声串联时空,暗示现代工业文明对原住民文化的碾压。
视觉人类学表达
场景设计:奥塞奇族村落的传统圆锥帐篷与白人小镇的哥特式建筑形成文明冲突;
展开全部色彩象征:石油的黑与血红的对比,强化掠夺与暴力的主题。
演员表演的层次感
莱昂纳多颠覆“华尔街之狼”形象,诠释懦弱虚伪的白人投机者;
莉莉·格拉斯通以克制演技展现原住民女性的觉醒与绝望。
社会争议与反思
影片上映后引发关于“谁有权讲述原住民历史”的讨论:
白人视角的局限性:主角为白人探员,被批评为“殖民叙事”;
系统性种族主义的遮蔽:影片未深入探讨美国政府政策对屠杀的纵容,被指淡化结构性罪恶。
《花月杀手》是一部充满道德重量的历史寓言,它不仅是犯罪悬疑片,更是对美国建国神话的血泪控诉。斯科塞斯以冷峻镜头撕开“文明开化”的虚伪面纱,质问一个至今未解的问题:当土地成为商品、生命沦为筹码,谁才是真正的“花月杀手”?影片呼吁观众直面历史债务,并警示:遗忘即二次屠杀。
展开全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展开全部历史修正主义:2025年视角下,《花月杀手》迫使观众直面美国历史中被掩盖的种族灭绝,挑战“文明”神话。
殖民逻辑延续:奥色治谋杀案不仅是犯罪故事,更是殖民逻辑的延续——当原住民“碍事”时,他们可以被合法或非法地消灭。
文化抵抗:莉莉·格莱斯顿饰演的莫莉以沉默的力量传递出被背叛的痛楚及抗争,成为影片的情感锚点,象征原住民文化的坚韧。
《花月杀手》是一曲为被抹去者书写的哀歌。斯科塞斯以冷峻的笔触提醒观众:历史暴力从未真正终结,它仍以不同形式潜伏于现代社会的裂缝中。当白色的月光照耀着石油喷涌的土地,那些“杀人的花朵”依然在无声地诉说——关于贪婪、权力、种族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