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笕桥英烈传》由张曾泽执导,李菁、冯海等主演,1977年7月2日在中国台湾上映。影片以淞沪战争为背景,聚焦笕桥驱逐机四大队队长高志航及其战友的英勇事迹:
空战传奇:1937年8月14日(淞沪战争次日),高志航率队痛歼日本木更津航空队,他一人击落六架敌机,创下歼敌纪录。
壮烈牺牲:同年11月21日,高志航从兰州起飞,在周家口击毙日本空军将领原田浩后壮烈牺牲。沈崇诲以战机撞击日舰“出云号”殉国,阎海文坠地后拔枪自尽避免受辱,刘粹刚与敌同归于尽。
历史影响:影片与《八百壮士》《英烈千秋》《梅花》并称台北四大抗战片,获第1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笕桥英烈传》由张曾泽执导,李菁、冯海等主演,1977年7月2日在中国台湾上映。影片以淞沪战争为背景,聚焦笕桥驱逐机四大队队长高志航及其战友的英勇事迹: 空战传奇:1937年8月14日(淞沪战争次日),高志航率队痛歼日本木更津航空队,他一人击落六架敌机,创下歼敌纪录。 壮烈牺牲:同年11月21日,高...(展开全部)
1. 关于使命与纪律
台词:“还有几架飞机没有完成校靶,明天一定要做好,否则唯你是问。”
意义:
军事严谨:强调战前准备的必要性,体现空军对战斗力的极致追求。
责任担当:隐含对个体责任的严格要求,呼应战争背景下“失职即误国”的紧迫感。
台词:“作战的时候行动迟了一秒钟就会要你的命,一点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都没有。”
场景:高志航训诫飞行员。
意义:
战争残酷:揭示空战对反应速度的极高要求,凸显战争环境的凶险。
专业精神:强调飞行员需具备分秒必争的职业素养,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胜利的渴望。
2. 关于信念与自信
台词:“我们空军的特性就是速度,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如期完成。”
意义:
民族自信:通过“速度”象征空军的核心优势,展现对技术实力的坚定信念。
精神激励: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以自信鼓舞士气,强化“以弱胜强”的决心。
台词:“英麦曼战法是特技飞行中最重要的……才能成为一个全能的战斗飞行员。”
意义:
战术传承:通过战术细节,体现空军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对胜利的科学追求。
英雄塑造:将个体技能与集体荣耀结合,凸显飞行员的专业形象与牺牲价值。
3. 关于牺牲与铭记
台词:“每一个牺牲其实都有价值,它是不被常人看得见的牺牲。”
场景:角色对英烈精神的诠释。
意义:
历史哲思:强调无名英雄的奉献对民族存续的意义,批判功利主义的历史观。
现实映射:呼吁和平年代对英烈的铭记,传承“不计代价”的担当精神。
家国誓言:
高志航:“我们的飞机就是刺刀!升空就是战场!”(训练时激励队员)
李桂丹:“宁可战死在天上,也不当亡国奴!”(空战前动员). 战争细节:
日军挑衅:“支那空军根本不存在!”(日军广播嘲讽)
高志航殉国前:“告诉弟兄们,我高志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爆炸前遗言)
意象与象征:
残破的笕桥:影片多次特写被炸毁的机场跑道与战机残骸,隐喻抗战的惨烈与不屈。
旗语与手势:飞行员用旗语传递指令,展现早期空战的原始与悲壮。
1对“笕桥英烈传”的想法